6/28(五)-7/10(三) 江承訓醫師 出國請假。
門診異動如下表,造成不便,涵請見諒。謝謝您~~

6/28(五)-7/10(三) 江承訓醫師 出國請假。
門診異動如下表,造成不便,涵請見諒。謝謝您~~
■ 84歲的Z阿公,在去年的9月左右,出現了乾癬。阿公的後背部、雙下肢,全部都是發紅斑駁的皮損,雖然不癢,皮損的面積卻非常大。Z阿公到了台大的皮膚科治療,醫師開立了A酸。
■ 不幸的是,阿公對A酸產生了嚴重的過敏,除了乾癬沒改善外,雙小腿還全面地發紅而腫(據皮膚科醫師表示,這是項非常罕見的副作用),甚至還發展成了左小腿的蜂窩性組織炎,為此住院了12天,才順利地出院回家。
■ 現在,阿公來到中醫調理。症狀是:雙小腿全面的發紅,充血,暗紅色。手臂、腹部皮膚、背後背皮膚,全部都是乾癬的皮損。癢倒不明顯,但是天熱皮損加重。
■ 阿公本身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。再加上自去年得病後,漸漸又掉了6-7kg。現在163cm的身高,僅僅只有55kg。因此,治療起來更顯複雜。
■ 經過幾週的治療後,基本將處方鎖定在:
(1) 桂枝茯苓丸+大黃、懷牛膝。
(2) 桂枝湯+人參。
■ 由於阿公已經消瘦,飲食又因血糖不穩而控管,人顯得無力而疲乏。另外,從下肢鬱血的暗紅色狀態判斷,加以阿公的臉色泛紅,可以推斷,其血液循環,特別是下肢血液循環有明顯障礙。因此便有了上述(1)和(2)的處方。
■ 經過2個月左右的治療,目前,後背、前腹的乾癬已完全消退。體重上升了2kg。(人還是覺得累)。下肢仍暗紅。不過,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效,已值得寫下醫案。
一位40歲先生自述新冠肺炎確診後容易頭痛,疼痛位在兩顳側太陽穴附近,原本偶爾痛,近幾日頻繁發作,無時無刻都隱隱作痛,難以集中精神,並且伴隨疲倦感、口乾苦和食慾變差的症狀,腹診兩脇肋緊繃壓痛,脈象弦緊有上衝之勢,舌色紅苔白膩。
診斷屬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的少陽病,治療選用位於足背的足臨泣穴、前臂的外關穴以及位於乳頭下方的期門穴,再度診脈後弦緊的脈象鬆開了,脈上衝之勢也消失轉為平和,患者相當訝異整個頭部都放鬆了,腦袋也不再覺得脹痛。
究其治療想法,首先針對疼痛位置判斷,太陽穴附近為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並且對照《傷寒論》中少陽病的敘述「口苦,咽乾,目眩」、「胸脇苦滿,嘿嘿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」,與患者的症狀相吻合。
但是,中醫並非「講一個影,生一個囝」的隨意論斷,雖然患者的症狀符合描述,仍不能妄下定論,尚須收集身體其他資訊,包括觸診雙側脇肋的確有緊繃壓痛,符合胸脇苦滿之表現,以及搭配患者脈象弦緊有上衝之勢,綜合一切中醫望聞問切獲取得身體提供的線索,審慎歸納後,得到少陽病診斷,才順理成章選用少陽經的治療穴位。診斷指引治療方法,有正確的診斷,效果才能立即見效!
5/1起,來自台北市聯合醫院 陳怡倫醫師加入團隊。
專精主治:確診後遺症 / 睡眠障礙 / 焦慮症 / 異位性皮膚炎 / 月經失調 / 更年期 / 傷筋痛骨 / 各種疼痛。
陳怡倫醫師將於板橋及五股駐診。
詳細門診時間,可與 “醫師介紹” 或 “門診時刻表” 查看。
陳怡倫醫師
璞和中醫主治醫師
確診後遺症 / 睡眠障礙 / 焦慮症 / 異位性皮膚炎 / 月經失調 / 更年期 / 傷筋痛骨 / 各種疼痛
長庚大學中西醫雙主修 中西醫雙執照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
馬階醫院住院醫師
北京中醫藥大學學術交流
中華肌內效協會認證
陽光、正向、善良、同理心對待患者的病痛,善盡醫師的職責,為患者設想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
江承訓醫師 下禮拜起,暫停板橋璞和週四下午診看診,門診異動如下表,造成不便敬請見諒。
一位女性婦人,五旬,來診所求診,主訴是嘴唇很乾,而且常因乾裂而疼痛。
一般這樣的症狀,我都會想到胃熱,不過此病人在望診之下沒有任何火熱的感覺,舌頭也是淡紅,而且沒有口乾舌燥的表現,乾的只有唇部,於是常用的瀉心湯及葛芩連湯第一時間被我暫時排除了。
為何說暫時排除呢?中醫師的腦子和偵探一樣,腦中的方子會因證據的不同而來回考慮,有時思考良久,還是可能會回到一開始就考慮的方子,什麼都不會說死,但是就算是回到第一步思路,也是深思後的結果,這和棋子思考良久卻走最穩的一步棋一樣,是對自己開方負責的表現。
就望診來看,病人為柴胡桂枝湯體質,不過左關弱得明顯,我覺得是血虛的病人,除此之外,右關還有一點虛促感,並不是太明顯,這可能是胃部還有虛熱的表現,一般我會乎略,但是如果要給補血藥方,那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之前的習慣,我會給「人參養榮湯」,但還有一點胃部虛熱,所以這個人參養榮湯我做了一點修改。
白朮、乾薑、黨參、茯苓、黃耆、熟地、白芍、甘草、陳皮、五味子,白扁豆 各1.0g 一日四次,只要間隔三小時就行。
如果對中醫有興趣的,就會知道,白扁豆這藥在這兒顯得很突騖,因為它不屬於這個方子。
之所以加了白扁豆,我是用來益胃陰清胃熱的。
遍查中醫藥典,都沒有白扁豆清胃熱一說,但是,葉天士的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處處有其用來清胃部虛熱的的證據,這是我用它的理由。
過了約兩週,病人回診,說之前的藥,吃了一半就出國去日本,想不到到日本自然就好了,接下來再回國,就繼續把藥吃完了,也沒有再復發。
我按了其左關,已經沒有太弱的脈,雖然還有補的空間,但問題總算解決了。
當然,本案還是有一個不確定性,會不會,去日本旅游可以治療唇乾。那……在此歡迎日本旅遊協會找本醫做推廣大使。
去年十一月,有一日我在看診時就聽到陣陣打嗝聲,待到看到病人時,果真病人的主訴也是如此。
他說從前一日開始,就打嗝地很頻繁,吃東西的時候會暫時停止,但不久後又會復發,但他也不能為了讓它停就一直吃東西,而且睡覺時也常常嗝醒。」
仔細問診後,我了解平時排便偏軟,沒有胃食道逆流表現,胃有時會脹,右脈弦,左脈緩,舌淡紅,有齒痕。
大體上來說是胃陽不足的證型,如果這個病人沒有打嗝的表現的話,用個「理中湯」合情合理。
但是理中湯有一味「白朮」,不適合有胃食道逆流的病人,所以並不適合他。
「之前第三段不是就說就沒有胃食道逆流表現了嗎?」可能有人會這麼問。
是的,但是「打嗝」也是「胃氣上逆」的表現之一,就中醫來說和「胃食道逆流」是同樣的病因,所以白朮同樣不適合他,那就造成開方的時候沒有兩全其美的方子,這樣的例子在臨床上很常見,這也是中醫師必須要存在的原因,在矛盾的時刻做出決策方,並對自己開的方子負責。
然而這次,這樣的矛盾在我進行腹診後就都沒問題了。
我摸肚子臍上有局部緊繃,只有少許,病人或許不會覺得痛,不過證據力已經夠了,這就是很經典的「黃連湯腹」,黃連湯除了針對腹證,因為主要成份還有桂枝,一般最適合桂枝體質的人。
這位病人雖為男生,但面色白淨,體格偏瘦,皮膚有彈性,也是很典型的桂枝湯人,於是我大膽地使用黃連湯為其治療。
以下為開立的方子:
黃連湯 7g
四逆散 2g
枇杷葉 1g
四逆散是輔助鬆軟肚子,枇把葉是輔助降胃氣,是葉天士最常使用的降胃氣輔助藥。
除此之外,病人覺得咬合的時候,咬肌怪怪的有點痛有點痠,說看完中醫還想要去掛耳鼻喉科。
這時我一時技癢說:「我這還真有方法,如果成功,你等一下就不用去了看西醫了,我只會在肚子上札兩針。」
然後我在「天樞」和「滑肉門」各使一針,只留十分鐘。
一週後回診,病人說吃了兩三天後就好了,咬合肌當下也舒服多了,真的省了一次耳鼻喉科的掛號費。
他還對我說:「我是最近剛搬上台北的,本來我在台中也有看中醫的習慣,在台北還沒找到習慣的中醫師,看來現在已經有了。」
1/24(三)-1/27(六) 江承訓醫師請假。門診異動如下表,造成不便,涵請見諒。謝謝您~~
一位女性病人,因為老公讓我調理有成,順便掛了號讓我調理。
她說:「面部太黃有沒有方法。」
我沒有給肯定的答案,因為方法雖有,我卻沒有遇過這樣的情形,只對她說:「我心中只有方,沒有底。」
病人說她從小時開始,面部就一直很黃,老是有人問她肝有沒有問題,她去檢查也是正常的,運動一下臉色潮紅地比別人更厲害,而且面部都不流汗的,但僅此而已,也不造成什麼生活困擾,只是就這次機會問我一下。
聽她說這個情況,我馬上想到「濕熱上蒸」的表現,這個思路是來自《傷寒論》的條文:「陽明病,發熱汗出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裏,身必發黃,茵蔯蒿湯主之。」
內容是說濕熱上蒸的人會身體無汗,但醫聖張仲景遇到的問題是病人「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因不出汗而發黃」,所以用「菌陳蒿湯」去身體因為不能出汗造成的濕熱在裡。
我遇到的這個病人剛好相反,是身體出汗,頭不出汗造成的頭面發黃,那不就是濕熱在上焦的表現嗎?
我仔細問診,病人說自己呼吸的時候有一點口熱感,我摸病人頭皮也有繃住的感覺,脈軟無異常。
於是我用「柴葛解肌湯5g+甘露消毒丹5g」為其治療。
柴葛解肌湯是我用來治療頭皮緊繃常用的藥,頭皮軟了可以間接消去頭面的熱,再用甘露消毒丹去上焦濕熱。
一週後,病人再回來時,說自己的呼吸時沒有這麼熱了,運動後也不容易潮紅,這次我摸頭皮已經不繃了,就去掉柴葛解肌湯,留下甘露消毒丹繼續調理。
雖然每次的藥都略有不同,但甘露消毒丹一直沒有斷過。
一個月過去,我可以明顯感覺到病人臉部的顏色和手臂愈來愈接近,病人說潮紅也只剩一點。這個病人就這麼畢業了。
不過我想畢竟頭部的汗腺不是調理調理就會生出來的,我囑其再有一點熱感的時候再回來拿藥調理,體質如鐘擺,時不時就是要校正一下。
#中醫 #濕熱上蒸